“强制考公逼疯女儿”值得所有人深思
(资料图)
原标题:“强制考公逼疯女儿”值得所有人深思
四川一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没有“上岸”,接连受到失败的打击。其母亲称,女儿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异常行为,最近和家人对话也经常答非所问,扬言自己是局长。近日,医生检查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4月6日凤凰周刊)
这一出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从表象看,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在于父母强制干预子女的人生方向。父母的强制干预,是出于对子女的“不信任”和对自己的“信任”。一方面,父母认为子女缺乏社会经验,无法独立作出正确判断,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社会经验丰富,替子女作出的选择往往是最好的。但在父母年轻时的那个年代,就业更偏向稳定,但现在的情况早已不同,伴随年轻人成长的,是富足的物资供给,和便利且包容的互联网环境。因此,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更加多样,人生方向也更加宽阔。
年轻人应该有自己选择人生的自由和权利。毕业后何去何从,并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无论是考公、考编、考研、就业,每一条道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已有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对于未来也有自己的规划和考量。父母的强制干预不仅侵犯了他们的自由,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年轻人需要摆脱强制干预,合理规划人生方向。
其实,摆脱父母强制干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沟通。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爸爸,有一句很出名的台词“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不管父母如何固执,归根结底,他们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摸索如何让子女过得更好的方法。作为子女,与其和父母产生嫌隙,被迫走父母安排的道路,甚至造成悲剧,不如主动与父母好好沟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性地听取父母的意见,毕竟子女和父母本来就成长在不同的时代,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
时代变换,一味求稳的铁饭碗并不适合所有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执行力,对未来有自己的期望,也有自己的安排。何不相信年轻人呢?父母在旁可以给出建议,但最重要的是给出支持,和让年轻人向前冲的底气。(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