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踏画卷,他以一己之力纪录下传统建筑艺术的奇葩丨浙里人 世界新资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村落在衰败,古建筑在坍塌,古文化在凋零。
(资料图片)
但总有一些人会成为历史的眼睛,记录下文化存在的证据,他们是“非遗记录人”。
1
“他”是第一人
也是唯一一人
““三透九门堂”,对于仙居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甚至不少人都可能住过。
它是独特的浙式建筑风格,为连进式四合院家族建筑群落,坐北朝南,呈“日”字形,其中的院落当地人称为门堂。
中间以卵石铺设而成的露天庭院,就是石子门堂。非遗学名叫做“卵石镶嵌”,是用大小相近的细小鹅卵石在门堂的地面上拼凑出各种吉祥图案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
“石子门堂”得以为人所知,离不开非遗记录人的辛勤工作。
朱成,仙居人,以一己之力记录这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子门堂”已然三年,是第一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人。
密密匝匝的卵石看得人眼花缭乱,和石头打交道的日子应当是寂寥且沉闷的。
是怎样的热爱,才会一个人,一千多个日夜,一头扎进了石头堆里呢?
跟着朱成老师的脚步,我们走进了仙居传统古村落--埠头古村,穿过小桥与窄巷,路过飞檐与戗角。
在这,我们遇见了一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丽,也窥见一份热爱的由来。
2
人们和热爱的事物
总有相似点
仙居地处浙东南山区,纵贯西东的母亲河永安溪拥有众多表面光滑,颜色和形状均不相同的河卵石。
古代劳动人民师发自然地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把卵石运用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
历经河水冲刷的卵石自带玲珑细润、形态细长的独特质感。沉着而不轻浮,稳重而不单调,给人天然润泽的视觉感受。
卵石镶嵌成的石子门堂不仅坚固耐用,深浅相间的石子图案也与建筑色彩恰当吻合,在三透九门堂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朱成最初只是到古村落里采风 ,偶然间的一次低头,让他发现了脚下藏着的画卷。
“一开始只是多关注了一下,后来承接了石子门堂的相关课题做研究,坚持下来发现了其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石子门堂的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所有的图案都有寓意,也是当时人们追求幸福吉祥生活的思想意识。
人们和热爱的事物好像总有相似点,朱成在介绍石子门堂时,缓缓道来的语速,闲适自得的姿态,就和地上的卵石一般温润亲和。
3
吾亦当尽一技之长
长共此文物而长存
作为一个建筑相关的非遗项目,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石子门堂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想要更完善的资料便需要与时间赛跑。
“曾经发现过一副罕见的凤凰牡丹图,但在拆建中拆除了,还是蛮遗憾的...”
这样的事情在石子门堂的记录过程中并不少见,但这并没有打击到朱成,反而让他更坚定了“要让更多人知道石子门堂”的决心。
除了是石子门堂的非遗记录人,朱成还是仙居党校的副校长。随着非遗记录工作的展开,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记录影像工作,于是他又兼具了摄影和修图的工作。
空闲时,他就扎在办公室里伏案勾线,用画笔把照片里“石子门堂”的图案勾勒得更为清晰。
一开始的还原工作并不顺利,图案有的被杂草泥土覆盖看不清晰,有的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更有的则是少见而难以解析。
看不清的就再拍,破坏了就尽力去复原,不懂的就去查去问。
凭借着一股劲,通过学习,按图索骥,找专家咨询,朱成还原出来的石子门堂图案越来越多。
百幅艺术石画卷,琳琅满目;
石头里大千世界,洋洋大观。
除此之外,他还运营着一个公众号科普宣传“石子门堂”。凭借详尽的内容介绍,丰富的图片素材,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项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