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检校侍中是什么官_侍中是什么官
有 关于检校侍中是什么官_侍中是什么官方面的知识,小编在此整里出来,给大家作为参考,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检校侍中是什么官_侍中是什么官的相关内容。
(资料图)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检校侍中是什么官,侍中是什么官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侍中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2、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
3、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4、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
5、元以后废止。
6、古代职官名。
7、 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8、两 汉 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9、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10、 晋 以后,曾相当于宰相。
11、 隋 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
12、 唐 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13、 北宋 犹存其名, 南宋 废。
14、《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
15、” 《新唐书·百官志一》:“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发展 官名。
16、秦侍中为丞相之“史”(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名。
17、汉为 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
18、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19、侍中任务很杂,须分掌乘舆服物(包抱“虎子”即溺器在内)。
20、但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
21、武帝时因侍中莽何罗图谋行刺,始令侍中出居宫外。
22、王莽执政时复入,东汉章帝时复出外。
23、秦、汉侍中员额无定。
24、魏、晋定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额内,职责与秦、汉侍中不同,虽仍在近侧,而不任杂务,与散骑常侍同备顾问应对,拾遗补缺,遂成为清要之官。
25、 魏国时已经成为加衔,司马懿、曹爽执政都加衔侍中,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晋怀帝就是侍中华混拥立的。
26、侍中的百官排位在尚书令、诸大将军之下,中书监之上。
27、 晋朝开始把侍中作为三公的加衔,并且参与执政。
28、曹魏时期侍中的百官朝位根据群臣上郭太后表记载排在九卿之下,在尚书仆射和中书监、中书令之上,大将军执政时的尚书仆射和中书监、令是没有实权,可是曹魏还没有一位专职侍中能对朝政产生影响。
29、 晋朝的侍中比中书监、中书令的地位高,成为朝廷要职,曹魏掌权的中书监、令刘放、孙资甚至可以决定三公任免,晋朝的中书监荀勖也曾参与司徒任命,当时他也加衔侍中。
30、《晋书》温峤传:明帝即位,(温峤)拜侍中,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诏命文翰亦悉预焉。
31、晋朝的侍中已经具有宰相的权限,仅仅因为晋朝的侍中不像人们想象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风光,晋朝官吏任职、升迁程序与其他朝代最后任职的往往是最高职务的宰相不同,晋朝官员升降频繁,官员往往担任宰相后还会担任地位低的职务,因此被忽视了。
32、 泰始二年,诏曰:“古者百官,官箴王阙。
33、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
34、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
35、”由侍中侯史光等巡视天下,侍中已经从曹魏时期的加衔、内廷顾问成为有实权的职务,侍中任恺与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的矛盾就表明了侍中的权限和影响力。
36、 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机要,梁、陈相沿,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37、北魏尤重其官。
38、隋称纳言,唐复为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位正二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
39、 隋代因避隋文帝父亲杨忠讳,改侍中为“纳言”,唐初沿称,后仍复称侍中。
40、 《新唐书》:“周制,大宗伯郁人,下士二,掌祼事。
41、汉无郁人,用近臣。
42、汉世侍中微甚,籍孺、闳孺等幸臣为之。
43、后汉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职省起居,执虎子,盖亵臣也。
44、今侍中位宰相。
45、” 高宗曾改为左相,武则天时曾改为纳言,玄宗开元时曾改黄门监,玄宗天宝时又改为左相,肃宗至德时复原名。
46、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五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
47、辽、金时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衔,也有专职的,比如辽国的侍中萧思温,拥立辽世宗,金国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衔。
48、元朝时候的侍中职权开始下降,虽然也是丞相加衔,专职的侍中只是礼官、从官。
49、 明朝时候的侍中仅仅是正二品,位次低于尚书。
50、清朝时候的官职中没有侍中。
51、明清时期的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职权,近似前朝执掌实权的侍中。
52、尚书 简介 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
53、秦属少府,秩六百石,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
54、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
55、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
56、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选拔。
57、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不合理差遣,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
58、卫尉是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的品秩,尚书在当时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
59、《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
60、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61、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62、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
63、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64、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65、”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
66、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
67、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
68、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
69、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
70、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
71、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1]。
72、尚书在隋、唐正三品。
73、尚书在明正二品。
74、清末增设外务、邮传等部,主官亦称尚书。
75、宣统三年,始改尚书为大臣。
76、长史 官名,秦置。
77、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
78、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
79、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
80、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
81、至清﹐亲王府﹑郡王府置长史﹐理府事。
82、参阅《通志.职官六》﹑《清通典.职官十》。
83、 历史延读 战国末年秦已置,如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中都有长史,李斯至秦,曾任此官,职责不详。
84、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皆置,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
85、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太守掌兵,西域长史后代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
86、汉末州珠算也有长史。
87、魏、晋与两汉略同。
88、南北朝带将军号开府的刺史,属官也有长史,且多兼任首郡(即刺史驻地)太守。
89、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
90、隋以后,三师、三公无幕僚,三省长官的属员亦无长史。
91、至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
92、亦称为别驾。
93、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94、唐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
95、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
96、宋州府无长史,仅亲王府、都督府有此官。
97、后各代王府也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其他政府机构,仅元储政院设。
98、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99、 即参军事。
100、参军或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
101、东汉灵帝时,陶谱以幽州刺史参司空车骑张温军事;献帝时,孙坚亦为张温参军;荀彧参丞相曹操军事。
102、晋时军府置为官员,如中军将军羊祜有参军二人。
103、南北朝随其职司,称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
104、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
105、北齐各州,刺史属官有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
106、隋初仍北齐之旧。
107、炀帝罢州置郡,改原来州的参军事为书佐。
108、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
109、史籍记此官名,《隋书》、两《唐书》于“参军”下有“事”字,《通典》、《文献通考》无。
110、宋州官仍有参军,曹名与唐有同异。
111、明、清以参军为经历的别称。